脚沾泥土“驻”民心 产业帮扶助振兴——兰州大学驻崆峒区峡门乡驻村工作队工作纪实
9月的崆峒区南部山区,几场秋雨过后已经凉意渐浓。
一大早,峡门乡汪陈湾村村委会大院里,兰州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刘学兵带领兰州大学驻村队员王平和崆峒区执法局驻村队员王勇,打着雨伞、卷起裤腿,打算去地里看看拉巴豆的生长情况。
这是他们驻村第三个年头,与村民朝夕相处,早已成为了村里的“一本通”。队员们了解到主要粮食作物在南部山区特殊的气候环境下并不能达到丰产,因此“如何让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优质饲草总量,持续夯实牛产业发展基础”是他们时刻放在心上的问题。
今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借鉴玉米、拉巴豆间作种植的先进经验,确定了在峡门乡汪陈湾村、白杨沟村开展玉米、拉巴豆、豌豆套种的试验方案,取得预期的增产增收目标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峡门乡南部山区、简单可行的饲草套种新模式。
“今年我们村试种的新品种有兰大211、兰大182和定西市农研所的小黑麦,以及玉米拉巴豆间作套种实验。尤其是玉米拉巴豆间作套种实验主要围绕提高单位亩产量的玉米饲草的产量来工作。”兰大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王平说。
村民姚进兴去年试种的“兰大211”小麦获得了丰收,这让他信心倍增。“兰大老师给的小麦种子好,真没想到能收这么多麦子。”姚进兴激动地说,“新品小麦成功增产32.15%,小麦亩产量达401.96公斤更是打破了我们峡门乡的历史最高纪录。”
其实,400多公斤的小麦亩产量并不稀奇,但峡门乡地处海拔1800-2000米的高寒山地,保水保肥能力有限,无霜期仅有138天,同时还要面对秋播时阴雨连绵、冬季时大雪封山,以及夏季的雷暴冰雹、收获季节的野猪损毁等问题,而“兰大211”小麦很好地经受住了高寒山区生长环境的考验,如今已在全乡大力推广。今年,姚进兴还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做起了玉米、拉巴豆套种试验。
据了解,拉巴豆是原产澳大利亚的豆科作物,营养价值高、固氮性能好、产草量高、容易繁殖、便于推广。一旦试种成功,比对单种玉米产将增产1390.1kg/亩,增幅达28.3%,每亩纯收入可增加161.8元,能极大提升当地农户的饲草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品质,助力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今年5月,我们和农技站的专家一起在峡门乡指导农户开展试种生产。该技术不仅能提升饲草的产草量、适口性和营养价值,还能够通过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和农资投入,在峡门乡的试种结果很值得期待。”兰大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学兵说。
“兰崆·萃英”生态农场位于峡门乡白家山村,取字于兰州大学的“兰”和崆峒山的“崆”,意寓校地合作,广结硕果。白家山村地理位置优越,与老林沟景区相连,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一定的旅游基础。了解到这一情况,兰大驻白家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及时向学校反映申请投入、协调资金100万元,选址开启了“兰崆·萃英”生态农场建设工作。农场建成后,工作队还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研等综合优势,帮助乡村探索出一条“党建帮扶+教育帮扶+科技产业帮扶+消费帮扶”于一体、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道路,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还能吸纳本村及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我在家里面也没有什么收入,家里还有个娃。正好我们村上开了个农家乐,我在这(打工)添加点收入,也能把家里面照顾好。”峡门乡白家山村村民温小霞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中,兰大驻村帮扶工作队顶风霜冒雨雪、访农家走田埂、送技术助振兴,从“象牙塔”到“乡土间”,“沉下去、蹲到底,为群众多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成为了他们在“第二战场”上的朴素誓言。
“刚开始村民对我们不熟悉,不大愿意和我们敞开心扉交流,我们有空就去乡亲们家里串门、去地里和他们一起干活,慢慢地熟络了,‘种了多少地、养了几头牛、家里有啥困难、今后有啥打算......’大家都愿意和我们说。通过努力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对于我们扶贫工作队来说,是一件很欣慰的事,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我觉得很自豪,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兰大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平说。
来源:视听甘肃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