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世界的优雅漫步者
作者:李利军

画家胡晓云先生写生中
26年前,我有幸进入平凉日报社工作,和胡晓云先生成为了同事。未认识他之前,他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知道他是报社的美术编辑,在报纸上看过他连篇累牍的人物速写画和大量的插图,还知道他是平凉地区美协主席,书画双修,待人谦和,处事低调,身上的文人气十足,清高自持,傲骨嶙峋,在那些媚俗逐腥、品德低矮的所谓文化人面前,他成了反差太过显著的另类标杆。成为同事后的多年中,随着相知程度的不断加深,在我的感觉中,除艺术圈子、坊间先前对他的好评外,他淡泊名利、拙中藏智、拓落不羁的做人风范在进一步凸显着他的个性,做人上的个性与他的艺术品格互为映照,相得益彰,使他笔下的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赶集》(油画)

《熏风》(国画)

《陇东四月》(版画)
相比于当下报纸的美编要美化版面寻找插图,只需打开相关图库应有尽有随便挑选不同,胡晓云先生担任《平凉报》美编的时候,不仅文艺副刊,就连新闻版面,也常要配插图,而所有的插图,都得他一人耗时费力亲力亲为,这些地域特色显著、艺术表现手法新颖、亲和力极强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插图,再加上他倾注大量心力创作的图文并茂的人物速写“平凉人物百图”,既增强了《平凉报》的办报特色,也拉近了报纸和读者的距离,进而强化了舆论宣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时至现在,每当翻阅当年《平凉报》的合订本,看到先生那些魅力十足的插图和人物速写时,我总会感慨万千,内心深处涌上的是对先生和他们那一代老报人对工作、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的由衷敬意。

《胡画凡人》之一——马荣胜老师

《高原神话》(版画)
《牧羊曲》(油画,1978年)
他的国画作品,取材多为陇东风物和山村小景,“以直率的笔调在空旷的原野中纵横着生命的旺盛和灿烂,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泼洒的性格跃然纸上。”在空灵的意境中融入浓郁的生活气息,把浓浓的广博的爱意诉诸笔墨,成为了他国画作品的总基调。他以大写意为主的花鸟、人物、山水画,充满生气的绘画语言,既铺陈着情趣自见的意境,也透露着画家自身的情感和气质。在继承传统文人画风格的基础上,他又追求自我创新和变化,追求作品的气势美、意境美、诗意美,大胆借鉴西洋画的特点,因而他的画作有一种清新疏朗的美感,他着力勾画的恬静悠远、云淡风轻的境界中,无可置疑地蕴含着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笔墨精神。

《仕女图》(国画)
因为书画同源,所以书画双修是许多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他当然也不例外。他的书法初学颜鲁公的恢弘之美,后又力攻汉简和魏碑,经多年修为,书风挥洒自如,苍劲老辣,朴拙厚重,活泼灵动又充满古意,讲求章法的独创性。“没有个性就没有书法家自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在一种极放松的自然状态下,画自己想画的画,写自己想写的字,不慕权贵,远离物欲,真实地、洒脱地过淡泊的生活,常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视交流,沉浸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闲庭信步优雅而行,这是作为艺术家的胡晓云先生多年间最令人倾慕的生活状态,也是最能调动他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创造力、最适合他自己的状态。衷心祝愿胡晓云先生艺术之树常青,为我们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
(本文2023年5月25日刊发于《平凉日报》)

胡晓云先生创作中
——胡晓云艺术简介——
胡晓云,号老壶,1951年12月生于甘肃崆峒,籍贯陕西西安,毕业于西北师大美术系。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编辑委员会委员、平凉市政协常委、平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平凉日报社主任编辑、平凉医专客座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客座教授,现为平凉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荣获国家“第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甘肃省首届美术专业“金驼奖”、甘肃省首届书法专业“张芝奖”及平凉市第一、二届“崆峒文艺奖”等50余项奖项。出版有《胡晓云画集》(中国画报社)《胡晓云书画集》(河北美术出版社)《禅意经典·胡晓云卷》《平凉人物百图》等书画作品集。
书法作品入选“日本第56回文化交流展览”,中韩议员、公务员首届书法展,“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中国书协“走进青海”全国书展,中国书协第二届西部书法展和中国美术馆,中国书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举办的“西望敦煌”甘肃书法晋京展等国省级展览。
美术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第四届戏剧节梅花奖书画名人近作展”,中国美协、书协“功在千秋书画名作邀请展”,文化部“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画展”,人民美术出版社“纪念鲁迅版画展”,第十届艺术节全国名家国画作品邀请展,第五届、第七届全国当代花鸟画家作品展,“艺馨八桂”广西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秋韵墨缘”甘肃河南书画名家邀请展及“西望敦煌”甘肃美术晋京展、甘肃省美展、甘肃首届写意画展、第二届写生画展、甘肃省西部风情画展、甘肃省油画中国画展,甘肃省第二、三、四、五届版画展,丝绸之路全国版画巡回展等展览。
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丹青引》《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版画世界》《中国书法》《书法导报》《香港文学》《当代文艺思潮》《江苏画刊》《甘肃画报》《羲之书画报》《北京生活周刊》80家刊物上发表300余幅美术书法作品。有4幅作品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曾5次举办个人画展,3幅书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另有多幅书画作品在美国纽约第一银行画廊等海内外机构展出。美术作品被中国扶贫基金会、人民大会堂、江苏祝嘉书法院、辽宁省图书馆、银川美术馆、甘肃省政协、甘肃省美协、兰州大学、西北师大敦煌学院等机构单位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海外朋友收藏。
——名家评价——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协主席马刚:
在2024年甲辰入秋之际,胡晓云先生的作品展在平凉举办,我在兰州谨代表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向胡晓云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胡晓云先生是一位非常全面的、有着综合修养和综合能力的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早期的作品探索领域非常之广,在油画、水粉、版画、国画上都有涉猎。特别他的版画艺术,曾在日本做过交流展。
他在承担平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职务期间,对平凉文化的传播,对陇原大地的文化价值传承,以及对后学的提携和平凉美术队伍梯队建设方面,非常用心,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近年来他又扎根本土,在非遗文化传承研究方面,也是着力很多,在他的作品里主要表现日常民俗这样的一些题材,呈现和反映出胡晓云先生这样的一个老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他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对艺术不断拓展探求的魄力。这些都是我们甘肃美术界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资源,也是平凉地区后学应该来传承的一个价值和意义。
他展览的举办,我想,也是对平凉本土文化传播和他的作品探求上,更大的范围内与观众一个交流和对话。期待胡晓云先生,未来的创作更加丰硕,也祝愿展览圆满成功。
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马永强:
胡晓云先生的绘画作品,不仅展示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美景,还深入描绘了黄土人家的生活和情感,通过传统绘画的形式,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他以大写意为主的花鸟、人物、山水画,追求作品的气势美、意境美、诗意美,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美感,恣肆着他的艺术情怀和笔墨精神。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法上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而且在艺术表达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为传统中国画笔墨注入了新的活力。
热烈祝贺胡晓云画展圆满成功,衷心祝愿胡晓云先生艺术之树常青,为我们创作出更多时代精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田卫戈:
胡晓云老师早年求学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平凉东方红电影院工作。在这期间,他继续勤奋努力,画了很多人物、静物、风景写生。当年的电影院美工室不但是生产大幅电影海报的地方,更是的给平凉人民提供了最新的露天公共美展。同时,这里也是平凉最早的公益美术培训班,一群喜欢美术的孩子,每天晚上和他一起画石膏像,灯火通明,气氛热烈,胡老师更是来者不拒,耐心教学,给了很多美术生最初的基础训练。如今,这些孩子都已年届退休,胡老师和同代的几位美术老师也当之无愧成为那个时代平凉美术事业的承传人和引领者!
胡晓云老师后来主持平凉日报美编和平凉市美术家协会的工作,对推动平凉地区的美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举荐年轻人不拘一格,刊发作品只看品质。同时,还不停的进行版画、素描、速写、水粉、油画和书法、国画等创作。后来他从油画转向中国画,深入研究传统,在人物、花鸟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实际上,他早期的油画、水粉、版画等也留下了不少精彩的作品。而他对中国人物画的着迷,更是结缘于他周围的文人墨客和朋友同事。他在潜质里有对历史记述的责任感,平凉人物百图以及近期的人物肖像、市井物象都彰显了他对乡土民风的浓厚情怀和追寻眷恋,他简洁明快的写生又得益于他早年西画出身的功底,更来自于他广博的眼界和多样的语言历练。
这样的画家不会再多,他的艺术是他人生轨迹和时代经历的写照。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中所浸透着的那份宽厚、善爱的性格和执著、精进的精神会持续感染着每一个人。诚挚祝贺画家胡晓云老师作品展览成功举办!感谢他为平凉父老乡亲的又一次美的奉献!
学者、作家、平凉市原文联主席、平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李世恩:
《胡画凡人》小引
晓云先生昔年曾绘《平凉人物百图》,请水天中先生题名,结集出版,存一时之文献。迩来再续前缘,为友朋次第造像三十多帧,首展于崆峒山下之文冠书苑,亦艺坛雅事也。仿古人画赞,打油一首,以助其兴耳。
胡画凡人友朋间,不买胭脂省铜钱。
凡人但经胡公画,凡人亦入时人眼。
宿墨蘸水任挥洒,寥寥数笔神态现。
不论尔尔与我我,每有会心忘媸妍。
古有兰亭曲水饮,今聚凡人壁上观。
遥想一百年后事,莫把丹青等闲看。
岁次甲辰夏月后学李世恩
谨识于务本堂
——胡晓云版画赏析——
◇魏鹏学
以简洁明快、爽朗空灵的造型,娴熟凝练的刀法,撷取敦煌壁画、藻顶图案、汉砖画、摩崖石刻、戏剧脸谱、陶罐中的元素,彰显农耕文化历史的深度和田畴乡野的意趣。阳刻以白衬黑,阴刻以黑衬白,黑白互补,计白当黑,主题鲜明,点线块的艺术造像,有具象的形象逼真,有意象的流动飘逸,极具视觉代入感和艺术感染力。其概括、提炼生活的简约形式,直观通透的表达效果值得深思玩味。





——胡晓云国画赏析——
◇魏鹏学
以顺畅自由的笔意,遒劲细腻的笔力,粲然俏丽的笔韵,涵泳虚静的笔趣,融和油画的写实、国画的写意,突出没骨画法的精妙,不困厄于工笔物象的线条约束,不受制于写意的挥洒恣肆,凸显色彩浓淡精神,笔墨变化飞动之韵。山水有悲寒苍凉之感,人物有俏丽妩媚之韵,花鸟有灵动鲜活之气,动物有劲健活泼之力。整体画风清秀雅致、飘逸洒脱。










——胡晓云油画赏析——
◇魏鹏学
以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精准的人物构图,饱满的情趣,表达生活的小惬意,画面人物表情饱满、服饰富有质感、生活元素和环境渲染相得益彰。画面亲和力、情感表现力自然流畅。灵活使用多点透视法,突出光影色彩的写实效果,画作整体构图平衡,色彩搭配融洽,细节处理见精见细,有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和象征性。


——编辑荐语——
写意是国画的灵魂技法。肇始于魏晋,发展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写”侧重于用书法用笔描绘物象,后引申为传达、倾吐、抒发。西晋•顾恺之提倡的“传神写照”“以形写神”,“写”表传达之意。唐•王维论论山水画之语:“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北宋•范宽所指“遂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山真骨”,皆为比较客观的描写、描绘。
至元代,“写”与“意”最终合二为一。元•汤垕(hòu)在理论著作《他鉴》中指出“画者当以意写之”,明确了“写意”是绘画的主要创作方法;元•倪瓒认为“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以书法中的直抒胸臆、豪放、率直的用笔方法来抒发文人内心的情感和意趣,以“写”的方式来表达“意”的内容,“写意”的最初内涵正在于此。传统写意的内涵除了要写出“意”,更注重通过书法用笔“写”出别具一格的物象的神韵从而传达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意气、意趣。意即要“写”出物象的意蕴与画家的意趣、意气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超之象外的“意境”。
来源:弹雨泫歌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